08_beauty.JPG

六朝博物馆的发掘历史

南京,这座历史悠久的“十朝都会”,在唐朝时便以“六朝古都”之名闪耀于世。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,这六个朝代在南京留下了璀璨的历史印记。然而,战火的侵袭让六朝都城的遗址一度几近湮灭。幸运的是,在 20007 年的土地开发中,考古发现让六朝皇城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。

01_six.JPG

颇为有趣的是,这六朝都城与后来的明归德侯府,汉王府,清江宁织造署,康熙、乾隆下江南建造的大行宫,两江总督署,太平天国天王府,中华民国总统府一脉相承,竟然都在同一位置。南京上下两千年的十个朝代里,有八个皇城都同在现大行宫/总统府这里(另外两个明朝在明故宫,南唐在张府园),历史着实奇妙。

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段珍贵的历史,南京六朝博物馆应运而生。它建立在六朝皇城遗址之上,总统府的东侧,是一座独具特色的遗址博物馆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透过展出的文物、遗迹,感受三国到南朝所独有的魅力。

购票参观

门票价格为 30 元,微信上搜索“六朝博物馆”后进入南京市博物总馆,然后跳转美团购买。

暑期炎热,博物馆在室内有空调,再加上适合学生研学,所以门票异常紧张。最热门的南京博物院要提前一周抢,隔壁的总统府也要提前一天预约,六朝博物馆挺好,完全可以现场预约。

我中午约了老友尹博士午餐,下午2:20进馆,恰好在服务台看到了 2:30 有志愿者讲解,时长约一小时。于是跟随志愿者一同游览,事后证明,虽然众多游客聚在一起,要凑近点才能听得清,但听讲解绝对值得,如果没有讲解,很多文物我可能看不懂,并错过国宝。

建筑之美

01_six2.JPG

讲解从一楼大厅开始,首先概括了六朝的历史:东吴、东晋、宋齐梁陈。在隋唐之前,南京就已经是“六朝古都”了。还有六朝的历代疆域图、历代皇帝的年号及在位时间等图文展板。

然后介绍了建筑的特色,这座博物馆由贝聿铭的儿子贝建中先生设计,完美地传承了贝式美学。大厅钢构玻璃天棚彰显出结构美与材料美,让人眼前一亮。地面上,镶嵌在米黄 石灰石板之间的 78 个玻璃窗,如同 “满天星” 般璀璨,玻璃与光影巧妙结合。负一楼参观的时候,抬头就能看见从一楼地板上玻璃窗下透出的光线,时不时还有游客从上面走过,这样把自然光引入了负一楼,实在太巧妙了。

负一楼:六朝帝都

展览讲解从负一楼的“六朝帝都”展厅开始,这里的展览分为城市篇和生活篇。

02_ground.JPG

城市篇展示的是考古遗址,两个10平方米的探方,可以看到从明代、宋代、唐五代直到六朝的地层,告诉我们南京是个叠压的城市,一层一层,掩埋着无数的历史。遗址上还能看到六朝的包砖墙、木桩,河道等遗迹,让我们对六朝建康城的建筑规模、宫殿、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生活篇则通过大量文物,生动地还原了六朝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。包括夯土墙、钱币,生活物品、瓦当等,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此外,2007 年南京邓府巷挖出的台城城壕排水道也被搬进了展厅,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古人的智慧。

二楼:六朝风采

03_fossil.JPG

二楼的过道的地砖里,掩藏着很多海洋生物的化石。

“六朝风采”展厅,展出了南京各地六朝墓地里出土的陶俑、青瓷、墓志、瓦当、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。从美学视角出发,这些文物为观众解读了六朝艺术珍品的独特魅力。

第一单元“瓷器里的艺术”,依次展示了青瓷的点彩工艺、博山炉、鸡首壶等代表性的瓷器。

04_boshanlu.JPG

这里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两件器物:

第一件是“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”(下图),三国时期吴国的,我国有195件禁止出国的文物,南京有6件,3件在南京博物院,2件在南京博物馆,1件在南京大学。这件“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”就是2件南京博物馆的其中之一(另一件也恰在此处展览,详见下文),83年南京博物馆从雨花台六朝墓地考古发掘出,13年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,六朝博物馆建好后,开始在这里展览。这个壶的出土,证明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烧制釉下彩瓷的先进工艺,比之前的唐代提前了400年。

07_wu.JPG

第二件是“青瓷莲花尊”(下图),南北朝时期的作品,目前留存至今的十余件,都是器型高大,代表了南北朝时最高工艺水平。南京仙林的灵山的南朝大墓里出土了一对,保存完好的就是展示在六朝博物馆里的这件。河北衡水出土了四件北朝的青瓷莲花尊,目前分别藏于国博、故宫等地。

03_zun.JPG

中间休息区悬挂着《兰亭序》,座椅上设有耳机插孔,自带耳机便可欣赏到六朝琴乐,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优雅。不过现在已经是无线耳机时代了,大家的手机都插不了有线耳机,或许放上播放歌曲的二维码,或者是网易云音乐的链接会更好。

第二单元“塑像里的艺术”,主要也是陪葬品里的塑像,陶俑等。

05_stone.JPG

第三单元“线条里的艺术”,主讲六朝书法,由于纸张很难保存的缘故,唐朝以前的纸质书法非常稀有,书法研究主要以碑刻为主,这里展示的主要是墓碑。

东晋的包括“王谢”,幕府山发现7个王家大墓,包括王羲之的堂弟王兴之。谢鲲是谢安的伯父,墓在中华门外戚家山,他是南下的第一代人,墓志上写了“假葬建康县石子岗。。。旧墓在荧阳”,意思是临时临时葬在南京,有机会迁回祖墓,可惜都从中原南迁的王朝,东晋、南宋、南明等,没有能再光复中原的。

字体上看,东晋的这些墓碑都是隶书,南朝的都是楷书,这里也能看出字体的转变。1965年郭沫若就《王兴之夫妇墓志》和《谢鲲墓志》撰写了两万余言的考据专论《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》,意思是兰亭序和这两个墓志是同一时期,通过这两个墓志的隶书,质疑王羲之《兰亭序》的真伪,认为过于飘逸,不像同一时代的作品,引发了一场论战。后来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楷行书曹操宗室墓砖,证明了行书《兰亭序》完全是可能的。

06_painting.JPG

这里还展出了一件文物,“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画像砖”,也值得一提:“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”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,也是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,六朝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是它的孪生兄弟,它是错版拼接的,砖块之间错乱,内容也有重复。专家推测,有可能当时正值战乱,墓主匆匆下葬,没有充足的时间将这幅壁画所拼接好;还有一种可能,当时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是规格较高的墓葬才配使用,墓主规格不够,如果按正常的拼法有僭越之罪,所以就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。

三楼:六朝人杰

10_sun_quan.JPG

三楼没有志愿者讲解,自行游览参观。从政治军事、文艺思潮等多个层面展现六朝杰出人物,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。

展览的入口就非常精彩,头顶有很多支箭,射向了前方的墙面,展示的是“草船借箭”。里面从政治人物开始介绍,首先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塑像,后面还有科学家祖冲之的塑像等,墙上的展板内容丰富,艺术设计也很有特色,展示了这些风流人物的事迹,向我们一窥当时的文化。

09_caochuan.JPG

一楼特展:《只此中国色,青》

今天更大的惊喜,是一楼的特展《只此中国色,青》。

青,东方色也,其色相宽广,内涵丰富,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符号。

“玉声贵清越,玉色爱纯粹。”青色,可以是浑然天成的青玉。

“明月染春水,千峰翠色来。”青色,可以是新妆如洗的青瓷。

“绿水丰涟漪,青山多绣绮。”青色,亦可以是青绿山水的国画。

12_meipin_mid.JPG

第一单元“何为青色”,借“青、白、红、黑、黄”五色文物及青色矿石,阐释“青色”的概念和色相,以及古人对五行五色的认知。

第二单元“青雅如玉”,通过古代青玉、青瓷等文物,体现青色美学的运用和发展。

第三单元“天地青翠”,展出颜色釉、青花瓷、青色服饰、青色琉璃、绿松石、翡翠、点翠等不同色阶的青色文物,彰显传统色彩的多元运用。

第四单元“只此青绿”,通过古代青绿山水画、长沙窑瓷器等文物展示,展现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由古至今的发展,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。

第五单元“青韵中华”,以现代书画、现代青瓷、现代艺术装置及现代建筑蓝图的延伸展示,见证青色跨时代的飞跃。

13_meipin_side.JPG

这个特展,最为瞩目的当属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——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。这件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,1950 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明朝开国重臣沐英墓,由景德镇窑烧制,小口丰肩,造型优美,线条圆润,白釉洁净莹润,青料浓艳幽雅。瓶身绘有 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 的故事,画面之中点缀以 松树、竹叶、梅花、芭蕉、山石等纹饰,此梅瓶无论造型、釉色、纹饰及烧造工艺各方面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,体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术,代表了元代青花瓷器最高艺术成就,被列为我国 195 件禁止出境文物。

展览并没有给予这件梅瓶专属的展柜甚至是展厅,而是放在了一个展柜的正中间,也没有特别说明它的重要性,很容易被走马观花的关注忽视,我是奔着它去的,所以重点关注一下,大家千万不要错过!

总结

南京六朝博物馆不仅通过丰富的文物和精美的展览,展示了六朝时期的辉煌历史,而且还建在考古遗址上,让人们亲身体会古代南京的独特魅力。

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普通游客,这里都是绝佳的去处。每一件展品、每一处遗迹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让我仿佛穿越时空,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
参观完博物馆后,我对早期的南京有了更深的理解,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探索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。

15_intro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