蛇年春节自驾D10:东莞-深圳-香港 DeepSeek教我如何收拾行李箱 福田取逗留签 回港新方式
2025-02-03,大年初六,东莞,多云
清晨时光:宝妈遛娃,我打包行李
早上,宝妈带着宝宝出门去享用早餐,接着去玩小火车和儿童乐园。而我则留在房间里开启了一项“艰巨”的任务:打包行李。
艰难打包:塞满箱子的“战斗”
这打包工作可没那么容易,前几天一直在赶路,行李只需要简单地打包,每天上车下车就可以了。可今天情况不同,我们即将返回香港,内地的车只能停在深圳,而不是开到香港家楼下,所以散落大包小袋子里行李实在不便携带,必须得把所有东西都规整到一大一小两个行李箱里。
我花了好一会儿时间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终于把东西一件件塞进箱子里,两个箱子都被塞得满满当当,压了半天才关上。即便如此,还是有一些东西塞不进去,无奈之下,我又另外带了一个小包来装剩余物品。
打包反思:优化之路的探索
这次出门,每天收拾行李都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。感觉在这方面确实有很大的优化空间。首先想到的是考虑将宝宝的行李箱和父母的行李箱分开,这样或许能让物品分类更清晰。但这样一来,每天入住酒店又要拿两个箱子上楼,操作起来也不太方便。
或许可以把日用品放在一个小箱子里,那些不常用的物品则放进大行李箱,这样可能会方便一些。不过,具体怎么操作才能更高效,我询问了 DeepSeek,它给出的几点建议还是蛮有启发的,比如”将行李箱按使用场景分三层”,”利用箱体轮子凹槽空间放置扁平物品”,”每晚预收次日要穿衣物”,尝试”行李箱压力测试”等等。这些方法都值得尝试,希望下次旅行能更从容优雅地完成打包工作。
DeepSeek建议(供参考)
一、立体化分类系统(核心物品管理)
- 垂直分层法:将行李箱按使用场景分三层
- 顶层:每日必需用品(尿布/湿巾/奶粉分装盒)
- 中层:隔夜换洗衣物(用压缩袋立体收纳)
- 底层:低频物品(备用药品/工具包)
- 时间轴收纳原则
- 前48小时用品放在易取位置
- 返程前24小时物品单独设置”缓冲区”
- 长期备用物品用真空袋压缩后平铺箱底
二、动态调整策略(应对日常使用)
- 建立”移动工作站”概念:
- 保留1个20L折叠包作为灵活容器
- 白天装入:水杯/零食/应急物品
- 晚上变身脏衣收纳袋
- 采用”蜂巢式收纳法”:
- 用六边形收纳盒填满箱体空隙
- 小物件分类存放(如充电器/药品)
- 利用箱体轮子凹槽空间放置扁平物品
三、预防性打包技巧(事前准备)
- 制作”行李矩阵表”:
-
每小时 随身包前袋 每日补充 -
每日 小箱上层 隔日补充 -
全程 大箱底层 不需补充
-
- 实施”5分钟日常维护”:
- 每晚用手机定时提醒整理
- 处理已消耗物品空间(如空奶粉盒)
- 预收次日要穿衣物
四、空间魔法实践 • 衣物采用”寿司卷收纳法”:将整套搭配卷成筒状 • 鞋履变身收纳容器:袜子塞进鞋头,充电线绕鞋底 • 利用箱盖空间:粘贴磁吸收纳板存放常用小物
建议尝试”行李箱压力测试”:打包完成后模拟3次开箱取物场景,检验物品易取程度。经过2-3次旅行磨合后,您会发现打包时间能缩短40%以上,且空间利用率提升30%。这种系统化思维同样适用于育儿其他场景的流程优化,期待您下次旅行能更从容优雅地完成这项”三维拼图”挑战。
启程返程:车脏难洗的无奈
随后,我们踏上了返程之路。这几天连续开车,车子外观沾满了灰尘,内里也凌乱不堪。本想着找个洗车店给车子做个清洁,可沿途搜索了好几个洗车店,结果都处于关门状态,电话问都是要到初八才营业。无奈之下,我们只能放弃洗车的念头,直接向深圳出发。
高速之行:路况的变化
从东莞回深圳有3条高速可选,三条路线所需时间都相差无几,我们最终选了中间最近的龙大高速+福龙路。东莞的那段道路有些坑坑洼洼,车子行驶起来颠簸不已。一进入深圳,明显感觉路况好了很多,道路变得宽阔平整,通行顺畅。大概一个多小时后,我们顺利抵达了深圳福田。
取证与午餐:行程的衔接
到达深圳后,我们先前往沙尾的福田区出入境大厅,在自助机上刷身份证,很顺利地取到了带有新逗留签签注的港澳通行证。接着把车开回位于岗厦北的停车场,此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。从停车场出来,我们在岗厦北地铁站地下商场的味千拉面解决了午餐。
创新返程:新方式的尝试
按照往常的经验,我们从福田回香港有两种方式:打车到皇岗,再坐跨境大巴到上环,然后转地铁回家;或者打车/坐地铁到福田口岸,接着搭乘东铁线再转港岛线回家。
但今天带着两个小孩和两个沉重的箱子,我们想换一种更轻松的方式。于是先打车到福田高铁站,乘坐高铁到西九龙,最后打车回家。原本担心从西九龙打车过海回家费用会很高,没想到实际操作下来,不仅节省了时间,人也轻松了不少,而且总费用几乎和前两种方式差不多。
时间费用分析:新方式的优势
经过仔细核算,发现选择坐高铁+打车的方式确实很方便:
时间上看,西九龙是一地两检,而福田和皇岗口岸都是两地两检,拿着行李上下车走路的距离更长。大交通上,高铁14分钟,大巴50分钟,地铁1小时。小交通上,打车送到家门口,比地铁出站再走一段省时间。
费用上看,大交通高铁68,大巴60,东铁线全程55,价格类似。而一家四口总价差不多,主要是因为六岁以下的宝宝可以免费随大人乘坐高铁,福田往返西九龙的区间车都坐不满,买两人的二等座,旁边的三人座位几乎都是空着的,小孩也不用挤在大人身上。
而坐东铁线小童是半价,宝宝坐跨境大巴更是全价票,两个娃要120,接近打车过海的钱了,所以算下来总价相差无几。
之前没想到这种方式,是因为西九龙去附近的柯士甸/九龙地铁站都挺远,这两个站转港岛线都不方便,并且香港打车贵,过海还有加收50,造成总价会很高的错觉。这次体验后,一家四口 高铁+打车轻松很多,以后可以多多尝试。